Sunday, October 15, 2017

華語的困境

——刊於2017年10月12日《星洲日报》言路版
在外國和中國人聊天,經常被問到:“你們馬來西亞人在家裡一般都說什麼話?”

這個“家”,是家庭,也是國家了。身為華人,英語、馬來語我們少用。要答“我們說的是華語”嗎?華語是什麼,中國人只有模糊的概念——知道何謂華語的,會知道華語是華僑使用的語言的統稱,但具體是什麼語言,不知道。

要答“我們說的是普通話”嗎?有兩個困難,一、我們說的華語和普通話雖說有共通處,但是相去甚遠(看看中國遊客對本地小販雞同鴨講的對話可知)。二、比較麻煩的,是大多數本地人不知道什麼是“普通話“,只以為中國人和我們一樣,說的是華語。我如果這麼回答,就可能提供錯誤訊息。況且,接著推理,我答“我們說的是普通話”和回答“我們說的是華語“就是同一個意思了。

是的,華語不是普通話。而我們說華語,中國人說普通話;我們有各種方言,中國人也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調的講法。不要以為自己懂很多語言!

華語不是普通話,普通話不是華語。但是二者皆中文。這是說,書寫的章法相同。在香港,粵語是中文。不管是古文白話文,不管是閱讀或書寫,他們都以粵語從事。但是因為章法相同,我們用華語可以讀得懂他們的文章或文字。

從立國之前,華語教育就開始在我們國家推行了。翻翻報紙,久不久還是會看到一些人出來說,華人應該說正統的華語、規範的華語云云。這些人是不了解何謂華語吧!

華語的困境有兩方面。其一,如上所述,華語和普通話有很明顯的差別,盲目的要追隨所謂中國的規範語言,是大工程。如果要透徹的做,付出很大的代價也未必見得到成效。以華文教育推行多年,而“正規”華語未在社會上流行可知。而這成效也未必盡如人意,因為當有特色的“華語”消失了,我們的身份認同也自然的削弱了。

其二,也是比較麻煩的,是我們對自己的語言沒有足夠的認同感。總是有人說,你的華語有語病,但是病在哪裡,病在你的華語不是普通話!?讓我重複一次,華語是華語,普通話是普通話。我們不能把普通話不用的,就說成是語病,以至於說別人的華語有語病。

讀者有沒有想過,為什麼電視機裡的新聞主播、議論節目的主持,或是本地或新加坡製作的娛樂作品,說的華語都和日常生活我們和朋友間的高談闊論那麼不一樣?我們不妨大膽的問一句:是我有(語)病,還是他們有(語)病?

這麼說吧。華文教育推行多年不見效,社會輿論鼓吹多年不成功,某程度上說明本地華人或明或暗認同著那被認為是“不正規”的華語。原因是:正規不正規,我去巴剎都買得到菜,去咖啡店都喝得到茶。問題出在當一個中國人走到你面前,你要能夠給他翻譯一下,巴剎即菜市。如此而已。

讀者不要誤會,我並不反對大家學習好中文。恰恰相反,我多希望這個國家能有更多的人像我這樣,寫一手好文章。我反對的是盲目的鼓吹向大陸學習中文以及普通話的言論。

這麼說來,讀者要選擇說普通話,還是鼓勵宣傳華語?我的選擇是後者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