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出席《獨立十年前》放映會。有些感想,現場釐不清,寫下來得三點:
一、
關於一九四七年全馬大罷工(Hartal)的歷史,印像中初中的課本就有提及。雖然只是個為分數而讀書的學生,但自小鍾情於歷史,翻閱課本,也自然抱著讀故事書的心態。我在班上(甚至整個學校)是個異數。也是印像中,陳禎祿這位在小學地方研究課程身為馬華創黨偉人的大人物,在初中的歷史課本變成了支持罷工的狠角色。可惜,本人生性好一知半解,認為東西只需知其一,不知其二亦無妨,而十二年的學校教育並沒有訓練我們critical thinking(是不是在訓練我們不要有critical thinking又是另一個critical thought了!)可惜,這樣的治學態度不足以讓我對史實與評價分得清楚。
歷史課本有沒有收編為教材,或許是可以把獨中和國中區分開來的一個獨特之處。簡單地說,家長在送孩子入讀國中和獨中的選擇上,這(可以)是一個很關鍵的criteria:家長認為這段歷史重要,囊括於教材之中對孩子的心智發展重要,就應該作出相應的選擇。可是,又有多少家長關注教材質素呢?
學校沒有珍視其教材獨特之處,是另一層悲哀了。我們今天還在打“母語教學”的口號來招生,是空洞、落伍的。說它空洞,因為我們都搞不清楚“母語教學”的真正意義在哪裡。是保住文化根本嗎?如果是,它就是落伍的,因為“母語教育”搞了那麼多年,怎麼喊來喊去都是一樣的。到底文化根本是保住了,還是流失得更多了呢?偉大華人先賢如陳禎祿,哪個獨中生數得出他的“威水史”?
二、
學生運動好似都很左。社會運動就更左了。我對左派或“左翼”的理解,是那些相信“個人”或是“連成一氣的團體”有足夠的知識與能力去改進社會的人或群體。這樣的理解,含義著“左翼”的存在要基於兩項假設:其一,社會上很多人的知識與能力是不足的,所以他們需要被教育、被喚醒,諸如此類;其二,社會有很多不足的地方,所以需要被改進。
左翼的問題是,他們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:社會如此多不足處,卻又何以得到維繫?欠缺對這一問題的理解, “社會需要被改進”之說難圓。也因此,很多人知識與能力的不足,其實在這樣一個社會裡是相對充足的。
三、
分享會上有香港人提出對馬來亞共產黨的質疑。香港人聞共色變,不難理解,但馬來西亞人怎麼好像都對馬共有美好的憧憬呢?我認為,那是因為馬共沒有執政並且長期受到打壓的緣故。
意圖和效果往往相違背。好的意圖可能會有好的效果,但更多時候只會有壞結果。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之道:天下父母心,哪有不愛孩子的爸媽?可是,愛孩子可以保證能把孩子養育得當嗎?反例太多了!
共產黨就是喜歡標榜美好意圖的理想主義者。依循共黨理念,創建不分你我的烏托邦……在長期受到“不平等”待遇的社會更是容易得到認同。馬共沒有執政,我們無法檢視其效果,可我們不能因為現在的(也是當時勝出的)執政黨派有所失當而嘉許當年的落敗者。歷史沒有如果。
附:10 Tahun Sebelum Merdeka (2007) - youtube全片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