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
以上為學記社成立宏觀之因,如下轉談微觀之人、事、物。學記社的第一任指導老師,是陳強華老師。如上所述,陳強華是日新精神的中流砥柱,《向日葵》由他草創,王德志張瑋栩趙少傑等以上提到的人都是他的學生。我也是他的學生。
2007年他創辦了《日新時代》,以之取代傳統校聞。我那時已開始為《日新時代》採訪、撰稿。2008年,由我們一批學記負責的採訪工作日漸吃重,而學記們各個都有所屬學會,無法致力於文稿的撰寫及刊物的編輯。當時有志於專心致志在出版處大幹一場的幾位同學就聚在了一起,徵得強華老師應允,成立了日新學記社。
學記社成立之初,只有六名成員,分別為馮杏寧、吳安琪、陳泋彤、王婕瑜、葉福炎和我。後來加入的還有陳馨儀、謝忠潤、林佩儀等。學記社主要的工作還在校聞——《日新時代》的編輯。如開篇所述,是先有《日新時代》才有“日新學記社”,而成立了日新學記社之後的《日新時代》是否辦得比之前更好,有待論者評價。
有一點可以肯定:要是沒有學記社的成立,我們不會有時間籌備《日新時代》特刊號——《放學過後》,而這本小小的只有三十二版的刊物,更在2010年為學校贏得了連續第五次的“全國中學生華文刊物觀摩賽”——我們稱為“學海杯”的——總冠軍。
此冠軍之作小而精,在學海杯歷史上應傳為一時佳話吧!
三、
我在2010年畢業,強華老師也在該年離職,日新學記社由新老師李燕菁接手。此後日新學記社的事物我甚少插手,學記社的發展,我知之甚少,所以餘下的篇章該由後之來者補上,我不便多言。我可以補充的,是學記社成立之前學校出版事業的一些發展。
我2005年入學,那時不知道陳強華——他九十年代開始在日新獨中教學,後來到韓江學院任教,是2007年才重返日新的。可是,日新獨中的文風並沒有因為他的離職而終止,可以分三點說明——(一)班刊比賽照樣年年舉辦,“向日葵文學獎”照樣吸引得來學生佳作。散文、新詩、小說,發掘了不少能文善寫的學生;(二)校聞由陳逸楓老師主持,她帶領一班小學記打理校聞,輔以黃思聰老師和許志明老師的協助,成果亦可謂井井有條、不過不失;(三)其時身兼學生記者的張恆毅和胡嘉威,在盧榮成老師的傾力支持下,自發創辦了《盜火人》雜誌,可以看為山腳下人文種籽開出的花朵!
上文的要旨,是我們不要誇大任何一個人的影響,如強華老師不在日新的期間,文風依然鼎盛。客觀地看,維持文風以至於那所謂“日新精神”的,不只陳強華一人,還有其他老師的配合,更有校長的大力推動、學校整體辦學方針的導向,最後還要有樂而為之的學生。不可忽略的,當然還有董事會的信任——放手讓能者大幹一場!
近年來日新獨中的人事變動如驚雷電掣——陳強華的離職、教師的奔走、校友的離散、校長的替任——這會不會導致日新精神的沉淪呢?不需辯駁,2012年學海杯的全軍覆沒是反映著山腳下那股文風飄散的明證。文風既散,日新精神能否找到另一個表現的形式,是個疑問。
回校走一圈,心裡會有一個譜:歷史,已告訴我們答案。
日新學記社的來龍去脈·二之二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